QQ交談
11月的重慶,寒意漸濃,但在重慶鋼鐵的廠區內卻因3號高爐中修后的高效達產熱潮涌動。11月8日19時36分,完成中修的3號高爐成功點火開爐,隨后一路創下92分鐘引煤氣、5小時24分鐘變噴煤料、13小時24分鐘首次出鐵、18小時57分鐘實現全風全氧等多項紀錄,3天單日產量更是突破6820噸,高爐利用系數達到2.728t/m3?d,實現快速達產達效。同時,在工藝上實現取消中心加焦,全風口、全焦開爐,快速降硅的三大歷史性突破,達到行業先進水平。這耀眼成績的背后,是煉鐵團隊無數個日夜的探索與堅守,更標志著重慶鋼鐵在高爐冶煉工藝上實現了里程碑式的跨越。
“取消中心加焦,對我們來說,是一直想做也必須做成的事!”回想起前期技術研討的場景,3號高爐技術骨干田正平依然難掩激動。在3號高爐中修籌備階段,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王虎祥就提出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,將取消中心加焦作為核心技術目標。這一工藝變革,不僅能優化爐內煤氣流分布,還能降低燃料消耗、提升冶煉效率,是行業內公認的技術難點。
為啃下這塊“硬骨頭”,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,煉鐵事業部組建了技術研討小組,白天,技術人員扎根生產現場,記錄現有高爐中心加焦模式下的爐況數據,分析煤氣流運動規律;夜晚,他們圍坐在一起,對比國內外先進高爐的工藝案例,測算取消中心加焦后的各項參數變化,連續進行了一個月的“頭腦風暴”。“一開始大家分歧很大,有人擔心爐內溫度分布不均,有人顧慮布料穩定性,但沒人愿意放棄。”工藝小組組長曹養齋回憶道。
經過數十次研討,團隊最終確定了解決方案:制定全焦、全風口、取消中心加焦、快速加重負荷的開爐方案。中修期間,團隊更是全程蹲守現場,將各項措施精準落地——從爐身噴涂的厚度控制,到熱風支管的角度調試,每一個環節都嚴格落實技術方案的標準要求。取消中心加焦開爐后,爐內氣流比預期更加穩定,煤氣利用始終保持在48%以上時,技術團隊的每個人都紅了眼眶。同時,這一技術突破,對于重鋼高爐冶煉技術具有重大的“里程碑”意義。
“開爐只是開始,讓各項指標持續提升、穩定達標,才是咱們的最終目標。”護航團隊負責人之一史忠其的話,道出了所有護航人員的心聲。為確保3號高爐開爐后能快速進入穩定生產狀態,公司提前組建了由設備、工藝、安全等領域骨干組成的“護航專班”,全方位監控高爐運行指標。
開爐初期,爐溫波動、煤氣成分變化等問題隨時可能出現。護航團隊每15分鐘記錄一次爐溫、風壓、煤氣成分等數據,一旦發現異常,立刻聯動技術組制定調整方案。11月9日凌晨,中控屏幕顯示爐溫略有下降,護航隊員們第一時間奔赴現場,檢查風口送風情況,同時與技術組溝通調整噴煤量。經過2小時的精準調控,爐溫逐漸恢復正常,看著數據回歸穩定區間,連續工作12小時的隊員們才松了口氣。
在護航團隊的悉心守護下,3號高爐的各項指標節節攀升:開爐15小時4分鐘順利噴煤,18小時57分鐘實現全風全氧操作,11月11日,高爐利用系數突破2.728t/m3?d,超預期目標。“每天看著指標一點點往上走,再累都值!”煉鐵事業部部長助理、三號高爐車間主任楊林擦著額頭上的汗水,臉上卻滿是自豪。正是這份堅守,為3號高爐快速達產達效筑起了堅實的“防護墻”。
從32個日夜連續奮戰完成中修,到重量布料法首次成功投入運行,再到攻克“取消中心加焦”技術難題,再到開爐后快速達產達效,3號高爐的每一步突破,都凝聚著團隊的智慧與汗水:黨員骨干鉆入狹窄的除塵管道揮汗如雨,技術骨干連續蹲守爐內校驗冷卻壁,施工人員高標準完成設備安裝與調試的擔當……“煉鐵團隊是有能力、有智慧、有方法的團隊,在本次快速達產達效的過程中實現了工藝技術的躍遷!”正如王虎祥書記、董事長在得知3號高爐的卓越成績后,給予的團隊高度評價那樣。這一評價,是對煉鐵事業部所有努力的最佳肯定。